手機里各種各樣的App五花八門
它在方便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同時
似乎也越來越能準確地“捕捉”到
我們的想法
你在想什么,它就給你推送什么
App的這種“正合我意”是怎么實現(xiàn)的?
個人信息安全有風險嗎?
App獲取個人信息 用戶感覺“被竊聽”
最近,來自北京的苑先生發(fā)現(xiàn),自己和朋友在偶然的線下聊天中提到了“椰棗”,結果椰棗第二天就出現(xiàn)在了手機應用推送里。這種精準推送,讓苑先生感到“后背發(fā)涼”。
手機被“竊聽”
除了“精準”推送,還有不少用戶發(fā)現(xiàn),自己如果在某個應用里發(fā)送手機號并接收到了驗證碼,不久后就會收到一些推銷電話。此外,不少用戶對于手機應用索取通訊錄等信息的授權也表示疑惑。
多個App涉及信息過度收集
7月5日,工信部公布了2020年第二批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名單。在被點名的15個App中,有13個都涉及個人信息的過度收集,包括“私自收集個人信息”“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”“私自共享給第三方”等,個人信息安全依然受到威脅。
2020年第二批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名單
App一次都沒打開是如何獲取用戶個人信息的呢?
專家表示,App獲取的第一個信息,往往是移動設備標識號。這個唯一的識別碼,相當于手機的身份證。App一旦獲得了移動設備標識號,就為個性化推送奠定了基礎。
手機被“竊聽”
更可怕的是,國家有關部門還發(fā)現(xiàn),App獲取的信息不僅能自己用,甚至有部分App還會把信息傳給第三方。不少應用會內嵌第三方軟件開發(fā)工具包,它通過自啟動之后的機制,將用戶的信息轉走。
談話是否真的被竊聽?專家:存在少數(shù)但成本很高
不過,對于用戶感覺到被“竊聽”的情況,專家表示,因為獲取成本高、法律風險大,目前用戶語音、圖片等隱私信息被收集的可能性較小。造成精準推送的原因有很多,有可能好友搜了一個商品,該應用獲知了用戶間的好友關系,可能就會給相關用戶推送消息,但在用戶的體驗上,以為是自己被“竊聽”了。
手機被“竊聽”
不過,專家也表示,也有越來越多新的技術手段正在降低獲取用戶信息的成本和風險。
小編有話說:在下載手機APP時,一定要注意在設置中關閉麥克風選項。除了APP風險之外,我們自己的手機號碼也不能隨意填寫,以免號碼被販賣,被不法分子盯上。嘉興吊頂展作為行業(yè)內的權威展會,在誠邀大家前來觀展的同時,也一定會保護好每一位觀眾的姓名、電話號碼等隱私不被泄露。2020年9月6日-8日,請大家放心來第六屆嘉興吊頂展!
文章來源:央視財經(jīng)